尼日利亚这个拥有1.5亿人口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现有约300个电影制片厂和电影公司,不过任何一家的历史都不超过15年。论电影产量,年产500部左右的中国也难与其抗衡。在好莱坞电影中,黑人不是在刚一出现就被枪杀,就是代表着犯罪和地位低下,而尼日利亚人钟情于让黑人变得‘阳光’的电影。
在文化、语言、规模经济等因素的作用下,尼日利亚电影已经成为非洲电影的代表。依靠“低投入低回报”的策略和对本土文化的关注,瑙莱坞成为非洲的电影产业基地,与此同时,尼日利亚电影用本地语言和英语拍摄,使其成为尼日利亚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
尼日利亚电影的年产量已经达到1000部以上,成为继美国和印度之后的第三大电影生产基地。据相关报道,在纽约的华人也经常购买尼日利亚电影光盘进行欣赏;在荷兰,瑙莱坞电影明星经常能在大街上被人认出;在伦敦,他们经常受到牙买加人的热烈欢迎。奈莱坞的发展之路是从DVD开始的,而能够进入院线播放的则非常少,大多最后流向网络。图为摄影师坐在吊臂上与导演沟通拍摄。
尼日利亚的电影产业欠缺结构,没有复杂的团队,甚至连布景都不需要,一些电影是在旅馆中拍摄,而另一些则可能在当地居民的家中或办公室里拍摄。据统计,每部奈莱坞电影的投资回报几乎是成本的10倍。图为导演KunleAfolayan在拍摄现场给演员说戏。
平均1.5万美元――奈莱坞电影的成本低到有点不可思议。而就算稍微大制作一些的电影,成本也绝不会超过20万美元。这些电影因为成本低,因此产出速度也很快,几乎7到10天就可以出一部。图为三名演员在拍摄“奈莱坞”电影。
奈莱坞的特色是制作大量的“方言电影”,比如非洲约鲁巴语、豪萨语等,当然也有许多英文电影。图为扮演警察的群众演员为下一场戏各自准备。
奈莱坞也成为全球电影产业发展最迅速的国家,年产量2000部,每周几乎都能出品40至50部。不少国际媒体都认为,奈莱坞的发展速度可与中国电影发展比肩。图为一名男孩在表演,这部电影根据尼日利亚作家沃莱?索因卡的童年回忆改编。
尼日利亚的电影院却屈指可数,首都阿布贾的正规电影院寥寥无几,有的州甚至没有电影院,人们主要在家里通过录像带或光碟看电影。图为一名女演员拿着石板在电影的拍摄现场表演。
奈莱坞电影题材涵盖社会各个层面,围绕着浪漫男女爱情、穷人发财、民间传说和贪污腐败等展开。图为一名女演员在“奈莱坞”电影拍摄现场化妆。
而奈莱坞为满足“多部族、多文化、多语言”的非洲特色,也深挖各部族的传统传说和名人轶事。图为摄影师正在给摄演员拍特写。
奈莱坞的电影越来越受旅居海外的非洲人喜爱。不管是在伦敦的理发店还是在德克萨斯的电玩商场,漂泊在外的非洲民众都能通过观看奈莱坞电影以飨乡愁。图为穿着传统服装参加表演的群众演员。
对奈莱坞来说,电影人最大的困境莫过于虽然产业发展蓬勃,却没有银行愿意给他们投资。图为化妆师在一名躺在地上的女演员胸前涂上人造血浆。
尼日利亚电影院线非常少,而DVD盗版相当严重,完全没有版权保护的意识。图为一名工作人员拿着悬挂式麦克风在收音。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尼日利亚银行业务拓展经理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尼日利亚电影产业没有真正的结构,与这样的行业合作太难了。图为“奈莱坞”导演TundeKelani在拍摄现场看监视器。
一位投资者表示:“虽然有很多奈莱坞制作人希望能制作出最好的电影,现在这里面还有很多骗子,所以我们坚持要等到产业结构成型了才能松口。图为演员穿着传统服装参加“奈莱坞”电影的拍摄。
正版对当地居民来说也相当贵,每张电影光盘通常售价在2.3美元。但在尼日利亚这样一个70%居民每日生活费不到1美元的国家中,这样的价格已经非常高昂,更何况花上6.6美元左右的价格去电影院看电影。图为剧组连夜拍摄警匪惊悚片,以压缩资金的不足。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